(“颅内拆弹”神乎其技)
颅内动脉瘤俗称脑内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将引起严重后果,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继而引起神经功能损害(偏瘫、神志不清、昏迷)以及癫痫、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死亡。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就是——颅内的“拆弹专家”,属于微创技术,能迅速、及时、有效治疗疾病。2023年10月10日,榆树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二疗区在吴健东主任的带领下,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于金录教授的指导下由高金光副主任在DSA机器下成功完成榆树市首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
颅内动脉瘤并不是真的肿瘤,颅内动脉瘤(IA)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的局部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瘤状膨出。总体人群发病率2%-7%,40-60岁常见,女性较男性高发。
颅内动脉瘤壁常只含内膜和外膜,缺乏正常的血管肌层,容易破裂出血。动脉瘤破裂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时患者可能会突然感到剧烈头痛,并伴随颈部僵硬。这种头痛通常难以忍受,有人说就像是头部爆炸样疼痛,因此颅内动脉瘤被称之为颅内不定时炸弹。严重时患者还会出现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等。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有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可达35%。并且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易发生再出血,再次出血的病死率则达60%-80%。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动脉瘤破裂早期再出血发生越早,其预后越差。因此,动脉瘤一旦破裂应紧急手术治疗。
诊断性造影(DSA):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检查,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病人的大腿或手臂穿刺动脉,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放置一股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进入一细而柔软的导管,并将导管进入所要显示的脑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同时连续拍照,记录造影过程,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使脑部的血管图像清晰显示在电视屏幕和X光片上以诊断脑血管疾病。
国际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试验(ISAT)-2143例出血性动脉瘤:采用介入治疗较开颅相对/绝对危险性下降22.6%/6.9%;
ISAT随访-2143例出血性动脉瘤:介入治疗(23.5%)较开颅(30.9%)死亡率及致残率下降7.4%;
介入治疗的主要优势:诊断性造影(DSA)与栓塞治疗“一站式”完成,过程短、创伤小、恢复快。一般穿刺伤口只有一个长约1毫米的小“针眼”,患者术前常规麻醉,术后即刻苏醒,第二日可下床活动,出院后一般没有特殊注意事项,对工作、生活影响小,不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最大程度减轻了家属的护理难度。
1.无缘无故地头痛,逐渐加重,严重时伴有呕吐。呕吐呈喷射状,呕吐后头痛有暂时好转。如果头痛伴有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语言障碍时,更不能大意。
2.癫痫发作,也俗称“羊角疯”“羊角风或“抽风”,表现为发作性的意识丧失肢体抽动、口吐白沫等,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
3.肢体麻木无力、失语。一侧肢体无力,常常逐渐加重,可以伴有麻木,休息后不能缓解;失语表现为能听懂别人说话,自己说不出来,或听不懂别人说话,或叫不出常用物品的名称 (如钥匙、筷子) 等。
4.行走不稳,常伴有眩晕感,闭目加重,行走直线困难,活动后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类似于“晕车”、“晕船”的感觉。
5.持续不可逆性的嗅觉减退或丧失(嗅觉减退),或在没有异常味道的环境里能闻到怪味道 (幻嗅)。
6.视觉障碍,表现为视敏度明显下降注视时某个方向“看不清”或“看不见”两眼外侧余光变窄,行走时容易撞人撞物;还可以表现为视物重影、向某一个方向注视时明显。这些不同于近视和老花。
7.单侧耳鸣及随后出现缓慢加重的耳聋,伴有或不伴有头晕和行走不稳。
8.内分泌功能紊乱,常见于垂体瘤,表现为女性的停经、泌乳和不孕不育,男性的性功能减退和不育;成人的肢端肥大症,儿童的巨人症等。
9.头晕、记忆力下降与性格改变。这些症状常见于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甚至被认为是人老了的“正常现象”,但这些症状也是脑肿瘤的常见症状。
10.缓慢加重的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